广东山海史话实业有限公司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2021-03-30 15:02:19 来源: 作者:吴锐彬 阅读量:85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礼记·孔子闲居》

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不同,以及黄道赤道夹角造成的地球各纬度日照时间的不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中国幅员辽阔,大部分领土都在温带,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由于气候适宜,华夏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所以华夏文化里对天时的观测也是十分重视的。

“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史记·太史公自序》

除了四季的划分,中国的农历还有更精细的划分,如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中国的农历以月亮的圆缺来确定月份,还以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角度来确定节气,故而中国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从此,华夏民族根据历法进行农事活动,并将其运用至日常的衣食住行,又以此衍生出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二十四节气的历法就这样运行了两千多年,虽然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发展,节气对我们的制约已经没有那么严格,但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仍然发挥着基础指导作用。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节气轮替,四时运转。人类依靠着地球母亲的运动,形成了数千年的文化传承——

立春,中国传统重要节日,也作为一个干支年的起始日;

清明,中国传统祭祀先祖的日子,已经是中国的法定节假日;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白天黑夜一样长的日子;

夏至,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

冬至,北半球各地全年黑夜最长的一天,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甚至部分地区曾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

“四时变化,而能久成。”——《易·恒》

 20210330/56857bfe2a17dd1cf6d9ec38161ac09a.jpg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更多排行: 三字经

相关文章

  •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彩,是通过眼睛、大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也就是说,色彩并非一种物质存在,而是我们对这个世界形形色色各种事物的一种视觉理解。中国古代传统的五色就是青......

  •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词出自金代诗人元好问所著的《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被誉为当时的“北方文雄”,《雁丘词》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词,词中记录了一个令人感叹的故事:那一年,十六岁的元好问去山西参加科举考试的途中,听一位捕雁者说......

  •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六畜,一般泛指家畜。在《三字经·训诂》中,对“此六畜,人所饲”有精辟的评述,“牛能耕田,马能负重致远,羊能供备祭器”,“鸡能司晨报晓,犬能守夜防患,猪能宴飨速宾”。六畜各有所长,在中国悠远的农耕社会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六畜中的前......

  •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无论大米、小米还是高粱、玉米等,都是人们食用的谷物。谷,是多义词,此处的含义是“穀”。《说文》曰,穀,必有稃甲,百谷之总名。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也是中国人的传统主食。中国人的餐桌从来没离开过谷物,不管是北方的面食还是南方的米饭,都是中华民......

  •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我们美丽的地球,除了有生机盎然的植物外,还孕育了各式各样的动物,它们或飞于空中,或奔走于大地,或畅游于水里,无一不令我们的星球多姿多彩,充满灵动。在中国,古人对动物的分类早有记载,《大戴礼记》:“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

  •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诗经·蒹葭》中为人熟知的一段。简单几句,便将深秋的清晨,露珠凝结成霜,芦苇密密又苍苍的景象跃然纸上,诗人描绘的正是他当时身处的场景。大地孕育了勃勃生机。植被,是地球的毛发。地,《说文》曰,元......

更多排行榜

热门文章

一周热榜

{:dehtml($xiy.web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