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山海史话实业有限公司

三教谈道

2021-02-24 17:09:56 来源: 作者:admin 阅读量:46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20210224/3c4fe24f7e56f0c92ecd1c1f2312ed6f.png

求签的人,一般手里都有一本《观音灵签》。现在从最后几签讨论一下。

第 94 签,下签。伯牙失知音。人的一生,有知己才不寂寞。

第 95 签,中签。曹丕称帝。说明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有德者居之。利益众生,符合天道。王道因此而变。

第 96 签,上签。窦燕山积善改命。每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第 97 签,中签。诸葛亮命殒五丈原。天道难违。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痴心不改亦无奈。

第 98 签,下签。吉平遇难。匹夫有兴天下之义,然而天道乾乾,不可妄断。

第 99 签,下签。陶三春挂帅。天机甚深,因果茫茫,不如不测,只宜安守做人本分,福禄自在。

第 100 签,下签。上苍灵感提醒,不要愚昧昏乱地行事。观音灵签至此,完满终结。

从第一签钟离成道开始,到第99签陶三春挂帅,所有神机已经说完了。自求多福,少做痴心妄念。天道地道人道,天缘地缘人缘,不外如此,随遇而安。

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思议人生,究竟给自己的人生交出怎样的答卷。

助人可以为乐。知足当然常乐。 

平心静气,自得其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从最基本的做起:做人。 

我们应该怎样做人才对呢?

在中国立地生根几千年的有儒释道三教,大讲人生,我们可以去了解,然后确立自己人生的信念。

三教论道的故事:三教是指儒(孔圣之道)、道(张道陵,奉太上老君)、佛(释迦摩尼)。

事情发生在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年)执政期间。从天和二年(56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建德六年(577 年),经过多次讨论,宇文邕确决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

有个叫卫元嵩的人,他本来是个僧人,但好黄老之道,精通阴阳历算,拿现在的话说,是个易学大师。后来他褪去僧袍,穿上道袍。他以老庄之道谏北周武帝,北周武帝很尊敬他,封他为蜀郡公。

天和二年(567 年)卫元嵩给周武帝上书,论述到:

“国治不在浮屠(佛教)。唐虞(唐尧虞舜的太平时代)无浮屠而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大周启运,远慕唐虞之化,宜遗齐梁之末法。……佛以大慈为本,安乐含生。故嵩请造延平大寺,……. 容贮四海万姓,不偏立曲见迦蓝,偏安二乘五部。……夫延平寺者,无间道俗,罔择冤亲。以城隍为寺塔。即周主是如来。用郭邑作僧坊。和夫妻为圣众。推令德作三纲。尊耆老为上座。选仁智充职事。求勇略作法师。行十善以伏未宁。示无贪以断偷劫。是则六合无怨纣之声。八荒有歌周之咏。飞沈安其巢穴。水陆任其长生。……嵩旨在扩充佛之慈心,惠及黎庶。不偏于僧徒,不立曲见迦蓝。……”

所上书中有 15 条,俱本此意。其言特并重治道,请上追古代圣王。深合武帝之心。故其言得见用。

于是武帝召集群臣、儒士、名僧、道士讨论三教的优劣,因为当时权臣太宰宇文护甚推佛教,这个问题没有定论。

武帝建德元年(572 年),周武帝诛杀宇文护,把大权收归己有后,于次年十二月,又召集道士、僧侣、百官再次讨论佛、道、儒三教的问题。

这一次,“帝升高坐,辨释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把佛教抑为最末,事实上已是灭佛教的前奏。当时有些佛教徒不知周武帝用意所在,还一个劲地争辩不休,说明佛教当在道教之上,心里很不服气。而另一些明眼人却看透了周武帝的心事,指出:“若他方异国,远近闻知,疑谓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深诚可怪。”他们认为周武帝这样做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为“但顽僧任役,未足加兵;寺地给民,岂能富国”。群臣多儒士,把儒道放在首位,似乎没有异议。但这次辩论佛道两家唇枪舌剑,又使位次没能排定。

北周武帝本来只想罢斥佛教,但由于几个有名的僧人揭露道教方术和教义的虚妄,使得武帝下了决心。

建德三年(574 年)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一时间,北周境内“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兰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

周武帝不失为一代明主。建德三年六月,武帝又下诏成立“通道观”诏书说:

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苞空有,理极幽玄。但岐路既分,派源逾远。淳离朴散,形器斯乖。遂使三墨八儒,朱紫交竞。九流七略,异说相腾。道隐小成,其来久矣。不有会归,争驱靡息。今可立通道观。圣哲微言,先贤典训,金科玉篆,秘赜玄文,所以济养黎元,扶成教义者。并宜弘阐,一以贯之。

招三教优秀人员为通道观学士 , 力图用儒家思想统领道教和佛教 , 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三教同源)。

通道观存在时间虽然很短 , 但是在三教关系和政教关系上 , 对后世影响较大。

建德六年(577 年),北周灭北齐后,针对继续发展的佛教实体,立即推行灭佛政策,毁寺 4 万,强迫 300 万僧、尼还俗,相当于当时总人口数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为国家编户,这对急需兵源和财力的封建朝廷来讲,其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

灭佛(教)非灭(佛)法。我们应该非常冷静、客观的看到这一点。正如卫元嵩所说:应该扩充佛之慈心,惠及黎庶。不偏于僧徒,不立曲见迦蓝。

周武帝灭佛,时间较长,涉及面广,触动深,从治国兴邦的角度看,成绩可观。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教)运动,才使它国力大大增强,为北周灭齐乃至北周统一北方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佛道二教极度兴盛的南北朝时期,周武帝独树一帜,毁佛断道,但并不屠杀僧侣,显示了其统治的高度灵活性。纵然周武帝个人十分认可甚至是推崇宗教思想,但当宗教的发展与国家机器的运作发生冲突时,他能清醒认识,挈重量轻,果断抉择而不拘泥于传统,实为难能可贵。

所有的宗教有一个实质上的共同之处:灵性的回归。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如来的真实意是什么呢?渡众生。

把众生往哪里渡?彼岸。 

彼岸和此岸有什么不同? 

文殊菩萨言教:

彼岸——觉海性澄圆 

此岸——有漏微尘国

延伸阅读:

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110 年以后,即公元 955 年,五代时期后周的周世宗又下诏废天下无敕额之寺院,毁铜像,收钟磬钹铎之类铸钱。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以上在佛教史中称“三武”之厄。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1 0

更多排行: 观音灵签

相关文章

  • 三教谈道

    三教谈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求签的人,一般手里都有一本《观音灵签》。现在从最后几签讨论一下。第 94 签,下签。伯牙失知音。人的一生,有知己才不寂寞。第 95 签,中签。曹......

  • 陶三春挂帅

    陶三春挂帅

    ​了解历史,你会发现,宋朝的巾帼最英雄。天波杨府以佘太君为首的杨门女将,刘金定等,其中陶三春首当其冲。陶洪是个不得志的老英雄,有个女儿叫陶三春。陶三春自幼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人品出众,落落大方,全无半点小女儿习气。柴荣、赵匡胤、郑恩是结拜的......

  • 吉平遇难

    吉平遇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大浪淘沙!吉平,这个风云时代小人物的命运,令人再一次地唏嘘!吉平,名太,字称平,洛阳人,当时医名颇著......

  • 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

    ​“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早知道三分鼎足,尽痴心六出祁山 。”诸葛亮为蜀汉刘备定下的战略方针是“得蜀取陇”而后以图天下。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大型军事行动有六次,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表述为“六出祁山......

  • 窦燕山积善

    窦燕山积善

    ​《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是对窦燕山教育子女优异成果的高度肯定。高度肯定。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蓟州渔阳人(今天津蓟县)。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窦禹钧为窦燕山。目前蓟县境内尚存窦禹钧墓和碑......

  • 曹丕称帝

    曹丕称帝

    ​魏文帝曹丕,魏朝开国皇帝。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建安文学代表者之一。是三国时代第一位皇帝,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汉中平四年(187 年)冬,曹丕生于谯。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八岁,即能为文。建安二十二......

一周热榜

{:dehtml($xiy.web_count)}